举办世界杯这样的全球顶级赛事,对一个国家而言,既是荣耀的加冕,也是巨大的考验。光环褪去后,那些为赛事量身打造、耗资巨大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何去何从,成为摆在主办方面前一道现实而棘手的难题。这些庞然大物若处理不当,极易从国家的骄傲沦为财政的负担,甚至成为被遗忘的“白色大象”。因此,探索可持续的赛后利用模式,并深入分析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关乎场馆自身的存续,更是一场关于长期主义与短期狂欢的深刻博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全球经验来看,成功的世界杯场馆赛后利用绝非偶然,而是源于赛前缜密的规划与赛后灵活的运营。其核心模式可归纳为几点。首要的是功能复合化。单一功能的体育场注定命运多舛。成功的案例,如慕尼黑安联球场,在设计之初就嵌入了商业、娱乐、旅游等多重基因。它不仅是拜仁慕尼黑的主场,更是一个集购物、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城市地标。游客可以参加导览游,登上屋顶俯瞰城市,其外墙变幻的色彩本身就是一道风景。这种“体育+”模式极大地拓宽了收入渠道,降低了依赖比赛日的风险。
其次是所有权与运营权的灵活配置。政府投资建设后,将场馆长期委托或租赁给经验丰富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或专业商业运营公司,是盘活资产的关键一步。俱乐部将场馆视为自己的家,会不遗余力地安排联赛、杯赛等高频次赛事,并围绕主场比赛日打造完整的消费生态。专业运营公司则擅长挖掘非比赛日的价值,承接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展览会乃至企业年会,让场馆365天都不闲置。巴西阿雷格里港的贝拉里奥体育场在世界杯后成为国际和格雷米奥两队共用的主场,通过稳定的赛事流量保证了基本盘。
社区化与平民化是另一个重要方向。将部分场馆设施,尤其是训练场和附属空间,改造为向市民开放的健身中心、游泳馆、社区体育公园,能够有效增强公众认同感,履行社会责任。南非开普敦的绿点球场将其周边区域发展为公共休闲空间,吸引了大量本地居民,避免了与城市生活的脱节。这种“向下”的兼容,虽然直接经济回报可能不高,但带来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如提升周边地产价值)却极为显著。
当然,转型为特色旅游目的地也是常见选择。尤其是那些举办过开幕式、决赛的标志性场馆,其本身就被赋予了强大的IP属性。通过建设纪念馆、开设博物馆、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如更衣室参观、球员通道体验),可以持续吸引全球球迷前来“朝圣”。这与城市旅游路线深度结合,形成了持久的吸引力。
谈及经济效益,我们必须从更宏观的视角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其效益体现为多层次:
直接经济效益是最直观的层面。这包括上述运营模式产生的门票收入(赛事、演出)、场地租赁费、商业空间租金、广告赞助、特许商品销售以及旅游带来的综合消费。一个活跃的场馆能够成为一个持续的现金流来源,而非不断吞噬维护资金的黑洞。
间接经济效益则更为深远。一个成功运营的场馆是强大的“流量入口”,能显著带动周边地区的商业繁荣。餐饮、酒店、零售、交通等行业将直接受益。它还能提升整个区域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投资与人才,刺激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种辐射效应所产生的价值,往往远超场馆自身的经营收入。
然而,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首要的就是沉重的财务负担。庞大的建设成本摊销、高昂的日常维护费用(草坪保养、能源消耗、设备更新)是运营方每天都要面对的压力。如果上座率不佳或大型活动数量不足,亏损几乎是必然的。
其次是对运营能力的极致考验。如何精准定位市场,如何打造有吸引力的活动日历,如何平衡专业赛事与大众娱乐需求,如何实现有效的市场营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商业敏锐度。缺乏“内容”填充的豪华场馆,只会加速其衰落。
此外,地理位置是先天决定的因素。许多世界杯场馆为了满足国际足联的要求或出于城市新区开发的考虑,选址远离市中心。这在赛事期间有高效交通系统支撑尚可应对,但在赛后,不便的交通会成为阻碍市民日常前往的最大障碍,极大地增加了后期运营的难度。
回望历史,既有像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那样历经岁月洗礼,通过持续升级改造而历久弥新的典范;也有像巴西利亚国家体育场那样赛后利用率极低,陷入财政困境的警示。正反两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杯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功绝非一蹴而就。
它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超越赛事本身的前瞻性眼光,从项目规划、融资、设计、建设的最初阶段,就将赛后的可持续运营作为核心考量。与其说我们是在建造一座体育馆,不如说是在培育一个能够自我造血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商业综合体。最终的赢家,永远是那些将宏伟愿景与精打细算的商业现实完美结合,并让其深深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城市。这场关于未来的考试,从场馆破土动工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