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道速滑的弯道如同一道物理与生理交织的谜题,选手们以超过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压入弯道,身体倾斜角度甚至低于30度,此时产生的离心力足以将普通人甩出赛道。对抗这种强大外力的核心并非仅靠腿部力量,而是依赖从腹部深层的腹横肌到背部竖脊肌的整个腰腹复合肌群——它们构成了人体在冰面上的“隐形脊柱”,是维持平衡、传递力量、控制姿态的神经肌肉中枢。没有卓越的腰腹力量,再强大的腿部蹬冰力量也无法高效转化为过弯时的向心加速度,反而可能导致身体失控或能量泄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理解离心力对抗的本质,是设计训练方案的前提。当选手侧倾入弯时,离心力试图将身体拉向弯道外侧,此时腰腹肌群必须进行高强度、高精度的“离心-等长-向心”三重收缩:先是离心收缩控制身体侧倾的幅度与速度,接着以等长收缩锁定核心在倾斜姿态下的稳定,最后在出弯阶段协同向心收缩驱动身体复位并衔接直线滑行。这意味着训练必须超越简单的卷腹或平板支撑,需融合动态抗阻、不稳定环境及多维度的力量传递模式。
基于生物力学特征与赛季周期,可将腰腹训练分为三个层级:基础稳定、动态抗旋与专项整合。基础稳定是根基,重点激活深层肌群。推荐采用“负重侧桥拉锯”:侧卧于地面,以肘支撑,双脚叠放,髋部抬起使身体呈直线;在上侧手持一个5-10公斤的哑铃或壶铃,缓慢向前后移动(模拟拉锯动作),同时保持骨盆完全不晃动。每组每侧持续30-45秒,完成3-4组。这个动作直接模拟弯道中对抗侧向拉扯的等长收缩,同时负重移动增加了抗旋挑战。
动态抗旋训练瞄准弯道中躯干对抗旋转的力量传递。最佳动作之一是“跪姿缆绳抗旋”:调整缆绳机至肩高,跪于垫上(跪姿消除下肢代偿),双手抓握手柄置于胸前,核心紧绷,抵抗缆绳拉力将身体向一侧旋转的趋势,缓慢将手柄拉回中心。关键并非快速往复,而是控制每一次旋转与回正的速度,感受腹斜肌与对侧竖脊肌的协同收缩。每组8-12次,左右交替,进行4组。另一高效训练是“药球侧向抛射”:站立侧对墙壁,双手持药球,通过躯干快速旋转将球砸向侧墙,并借反弹接住后立即反向重复。这训练了腰腹肌群的爆发性向心与离心收缩,契合出弯入弯的转换节奏。
专项整合阶段需无限贴近冰上姿态与发力模式。“单臂农夫行走”是极佳选择:单手持重物(壶铃或哑铃,重量以能保持躯干正直为准),对侧手可轻扶腰际,行走中严格防止躯干侧弯或旋转。这个动作强迫支撑侧的腹斜肌与腰方肌高度激活,模拟单足滑行中核心的承重与稳定。更进阶的训练是“BOSU球滑行模拟”:站立于BOSU球平面(半球面朝下),模仿弯道姿势侧倾身体,同时手持弹力带向侧下方发力(模拟冰刀蹬冰),维持20-30秒后换边。不稳定的界面大幅提升神经肌肉控制需求,直接迁移至冰面变刃时的微调能力。
周期化安排至关重要。休赛期聚焦肌肥大与最大力量,采用较高负荷(70-85%1RM)和中等次数(6-10次);赛前阶段转向力量与爆发力,负荷适中(50-70%1RM)但强调动作速度;赛季中则以维持为主,采用低负荷高频率的激活训练。每周至少安排2-3次专项腰腹训练,每次不超过30分钟,避免疲劳影响技术滑行。
避免常见误区:一是不要过度训练腹直肌(六块腹肌),它仅是核心的一部分,过度训练反而可能导致躯干僵直;二是警惕代偿,任何腰腹训练中若出现腰部酸痛或呼吸停滞,说明动作失控;三是强调呼吸节奏,离心阶段吸气,向心阶段呼气,尤其在等长收缩中保持呼吸不屏气,确保核心张力与氧气供应平衡。
真正的弯道优势来自于腰腹肌群那种“看不见的强悍”——它不体现为夸张的肌肉线条,而是冰面上每一次压弯时躯干的稳定与轻盈,是离心力拉扯下依然能精准控刃的自信。这需要训练者像雕刻技术一样雕刻核心,用大脑感知每一丝肌肉的募集,最终让身体在物理极限中找回掌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