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人们往往关注肌肉力量、爆发力或心肺功能,却容易忽略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因素:维生素D。这种被称为“阳光维生素”的物质,在骨骼健康、肌肉功能和免疫调节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然而,由于训练环境、地理气候和专项特点的限制,许多运动员长期处于维生素D不足甚至缺乏的状态,这直接埋下了骨骼健康的隐患——尤其是骨折风险的显著上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冰上项目的运动员长期在室内训练,紫外线暴露严重不足,而维生素D的主要合成途径正是依赖皮肤接受日照。即便在夏季,每天数小时在密闭场馆的高强度训练也使他们难以通过自然方式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更复杂的是,短道速滑运动员通常需要严格控制体重以保持敏捷性与速度,饮食中脂肪摄入往往受限,而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鱼类、蛋黄和强化乳制品中——这些食物可能被刻意减少。此外,高纬度地区冬季日照时间极短,使得北方训练的运动员风险进一步加剧。
从生理机制上看,维生素D缺乏直接影响钙磷代谢。它通过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和肾脏对钙的重吸收,维持血液中钙磷浓度的稳定。如果维生素D水平不足,即使钙摄入量足够,身体也无法有效利用它。此时,甲状旁腺激素(PTH)代偿性升高,会动员骨骼中的钙释放到血液中,导致骨密度下降、骨微结构受损。对于短道速滑运动员而言,这种变化尤为危险:他们的骨骼常年承受高强度冲击、扭转和爆发性负荷,如果骨骼质量下降,就如同大厦地基被侵蚀,轻微摔倒或碰撞就可能引发应力性骨折甚至完全性骨折。
临床研究也支持这一关联。多项针对冬季项目运动员的横断面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低于30 ng/mL的运动员,其骨密度显著低于充足组;而低于20 ng/mL的严重缺乏者,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高出三倍以上。例如,一项对职业滑冰运动员的跟踪调查发现,在赛季中发生骨折的运动员,其血清维生素D平均水平仅为18 ng/mL,而未受伤组为34 ng/mL。更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D缺乏还会影响肌肉功能——它通过维生素D受体(VDR)调节肌细胞分化与收缩效率,缺乏时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反应速度下降,从而增加摔倒风险,形成“肌肉-骨骼”双重脆弱链。
经验丰富的运动医学团队早已开始行动。许多高水平短道速滑队伍会定期为运动员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将维持目标设定在40-60 ng/mL的理想范围。补充策略需个体化:通常每日补充1000-4000 IU的维生素D3,并结合钙摄入(每日1000-1200 mg),尤其在冬季或室内训练周期中。但盲目补充并不可取——过量维生素D可能导致高钙血症甚至中毒,因此必须在血液监测下进行。此外,辅助措施包括调整训练日程以增加户外时间(哪怕只有短暂日照)、使用紫外线B(UVB)灯模拟日照、以及优化膳食结构。
短道速滑是一项融合极限速度与战术对抗的运动,运动员的骨骼健康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保障,更是国家竞技体育资源的宝贵财富。维生素D缺乏这一问题看似隐蔽,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教练、队医到运动员自身,都应当意识到:在追求冰上毫秒之争的背后,骨骼的健康储备才是支撑竞技表现与运动寿命的隐形基石。只有通过科学监测、合理补充与综合管理,才能真正降低骨折风险,让运动员在冰面上无畏驰骋。